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| 粤ICP备88888888号
全国服务热线:0898-08980898
当前位置: 平博pinnacle体育平台 > 行业动态行业动态

升博体育Momenta曹旭东:智能驾驶竞争两年内定格局

发布时间:2025-01-24 08:00:09点击量:

  过去两年,AGI(通用人工智能)极速经历了一轮资本轰炸与选手离场,但其“致命引力”仍在持续虏获信徒。2025开年,理想汽车CEO李想就喊出了“未来汽车将是硅基家人”的设想。汽车与机器人行业的高墙边界,正在逐渐瓦解。

  智能驾驶公司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也认为,AGI是每个做AI的人的终极梦想。如果说智能手机iPhone的出现是一道千米高巨浪,那他认为,比iPhone更具颠覆性的机会是通用机器人。

  但曹旭东的入场时间不是当下,“我们做(机器人)的线年的事情。”眼下更焦灼的战场,还是智能驾驶的市场份额角力。

  “今年城市NOA(即城市领航辅助驾驶)功能会下探到15万元车型,今年底、2026年初10万级车型也会搭载城市NOA。”

  这是已经跻身头部梯队的Momenta,不能松懈的时刻。电动化狂飙后,当下中国车市的竞争重心已经向智能化倾斜。去年开始,华为、小鹏、理想等公司轮番出击,从大战“智驾全国能开”到攻顶“端到端”。

  从2022-2024年,三年间Momenta量产的高阶智驾搭载车型数量分别是1款、8款、超20款。“今年量产规模可能有数倍增长。”曹旭东说。

  近期,我们在Momenta总部苏州见到了创始人曹旭东。对于Momenta在端到端智驾竞争中快速出圈,他接连表示,“我们只是做的足够早。”

  “端到端”主张用一个大模型来贯通智驾的感知、预测决策、控制环节,从过往工程师手写规则告诉车辆如何行驶,到使用AI大模型、海量数据、云端大算力,让智驾具备自我进化能力。

  曹旭东告诉36氪汽车,内部很早尝试将AI模型融入智驾,比如2019年开始用Transformer来做预测、路径规划等,2023年初量产两段式端到端,2024年进化到一段式端到端方案。

  在工程能力方面,Momenta也早早瞄准了量产智驾的机会。2021年以来陆续与智己汽车、比亚迪等车企深度合作。

  曹旭东坦言量产过程的不易,“跟中国车企合作起码‘敲门’要敲3年,国际车企‘敲门’要敲5年以上,线年。”比如Momenta跟某跨国车企从2017年开始接洽,到通过供应链准入、线年时间。

  他认为,先进入车企量产节奏的公司一定能更早获得量产经验,拿到更多数据,然后快速迭代。比如在量产过程中,Momenta探索出数据驱动模式,满足端到端的进化需要;设计了一套自动化工具链来适配不同车企的不同硬件需求。

  而在配套车企的量产速度上,Momenta可以做到:从开始合作到上车交付,硬件部署加上算法调试只需三个月。

  这些都成为Momenta立足头部智驾公司的“原始积累”,但行业竞争和挑战也日趋激烈。

  曹旭东对此表示,智驾越往后越难,当下一年投入小几十个亿,就能做到第二梯队或准第一梯队水平,但再往后,要几百亿才能做到同样水平。“差距可能在拉大,而不是在缩小。”

  考虑到“端到端”是一场长期竞赛,Momenta做好了投入巨量资源的准备。曹旭东是,因为中国的道路数据丰富度、复杂度远比欧洲、日本道路高。“有时候我们开玩笑说,我们golden data(黄金数据)可能比特斯拉多。”

  曹旭东认为,如果要做到量产L4自动驾驶,每年的研发投入至少是百亿甚至几百亿,其中费用大头将是云端算力。

  “现在瓶颈不在于原始数据入口,而在于云端算力太贵,有没有那么多钱去烧。”

  “端到端”技术之下,Momenta正把量产智驾中形成的“时间壁垒”,转换成“资源壁垒”,这是留在终局牌桌上不可或缺的筹码。同时,Momenta也还在冲刺Robotaxi业务。

  Momenta计划在2025年实现完全无人驾驶——Robotaxi(无人驾驶出租车)。“我们跟行业不一样,会复用量产车传感器和域控去做Robotaxi,毛利是正的。我们不会烧钱扩规模。”曹旭东说。

  36氪汽车:2024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过半,您觉得2025年智能驾驶渗透率会有多高?

  36氪汽车:头部车企要标配智驾,作为上游供应商,你们的业务会有怎样量级的增长?

  曹旭东:2025年我觉得能探到15万元左右,2025年底升博体育、2026年初可能10万级也会有城市NOA。另外,高阶智驾BOM成本在快速往下走,智驾体验和安全会有10倍、百倍甚至千倍提升。高阶智驾会逐渐变成车企的标配。

  曹旭东:OEM(主机厂)不停把高阶智驾从升博体育30万的车下放到20万、15万逐渐到10万的车,说明消费者愿意买单,车企才愿意买单。从我们后台数据来看,用户基本50%里程都在使用智驾。

  曹旭东:自动驾驶研发投入很大,未来会更大。如果要做到量产L4,每年的研发投入至少是百亿甚至几百亿。算一下,如果100万台车摊下来,单车智驾成本是1万人民币;如果1000万台车,单车大概1000块。如果要打平研发投入,规模得在几百万台车。

  2024年是高阶智驾的引爆点,规模还没真正起来。最终要盈利的话,一定要做到规模效应,玩家变少后,营收规模覆盖研发成本才能盈利。

  曹旭东:差不多2026年底会结束,胜负会有分晓。留下来的话,可能有几方面。第一,好的技术和产品,这背后是强大的组织能力和研发体系,这是最重要的必要条件。

  第二,还是要有先发优势,尤其是量产自动驾驶,跟车企合作是要敲门敲三年的。如果这家车企,现在还没有机会进去,后面再进非常难。先进的人一定能更早获得量产经验,拿到更多数据,然后快速迭代。

  曹旭东:大部分肯定是收入。我们的研发占比会非常高,我们不是硬件公司,所以毛利润也会很高。一辆车卖出去,就是完整的软件license(软件授权费用),毛利润跟微软卖Office是一样的。研发投入巨大,但一旦研发出来,margin cost(边际成本)几乎就是0。

  主要花在人员和云端算力,越往后算力越占大头,2027、2028年比人员投入会显著很多。

  曹旭东:2024年智驾才刚刚爆发,2025年规模会起来。我们到2027年差不多会有数十亿元算力投入。

  36氪汽车:Momenta在端到端量产上做得很快,你们总结过大概做对了哪些方面吗?

  2024年上半年,我们把一段式端到端做出来。这背后还是人才积累、研发体系积累。端到端其实就是用一个模型做摄像头输入,然后轨迹输出。为什么最近才火?因为方向正确但成功路径可能万里挑一,如果之前没有积累,很难找到正确路径。

  曹旭东:我觉得,用规则兜底对端到端来说可能是错的。因为有各种各样的corner case端到端模型搞不定,所以才需要兜底。但照理来说,端到端模型有能力搞定corner case,为什么不在端到端模型里面解决问题?

  我一直觉得rule base跟端到端是互为冗余关系,不能说是兜底。代码越来越少,你不可能用越来越少的规则代码,去给端到端大模型去兜底。

  兜底意味着有数百万个、各种各样的corner case没解决,用规则去为数百万个长尾问题兜底不现实。不然的话,光靠这些兜底的代码本身,就可以实现L4了。

  曹旭东:端到端仅仅是开始。训练数据怎么来?这里有大量data engineering(数据驱动)工作,好多人对数据驱动的认知是不到位的,觉得就是写数据、做数据,脏活累活不愿意干。如果这样想,端到端根本不可能做好。

  一定要把data engineering当成是一件比software engineering(软件工程)更重要、更需要体系化建设的事情。就像做芯片,芯片原料不就是沙子,有沙子不就可以造芯片了,这一听就是笑线,把沙子提纯是一套工业体系。同样,给端到端模型更好的数据,也需要一整套体系去支持。

  曹旭东:还要再提升,因为L4对数据驱动这套飞轮体系要求非常高。L4有长尾问题,可能1万公里或者10万公里才会发生一次,怎么去验证?

  如果靠自有车队去跑路测,一周才跑几万公里,跑一周可能都遇不到一个case。然后发了新版本,怎么知道corner case变好了还是变坏了。所以要通过海量量产车的影子模式,去收集数据去验证、做闭环仿线氪汽车:端到端对于数据的渴求是越来越大的。有些智驾供应商似乎拿不到合作车企的数据,你们怎么解决?

  我们跟车企客户达成的共识是,车端筛选corner case(长尾场景),哪些场景做的还不够好,我们识别、回传,用于模型训练和学习,有的放矢地去提升模型能力和产品体验。

  如果车企觉得数据是资产,不愿意共享也没关系,我们的数据量已经很多了。现在的瓶颈不在于原始数据入口,而在于云端算力太贵,有没有那么多钱去烧、去训练数据。

  36氪汽车:你们跟某个车企合作train(训练)的模型,可以快速复制到跟其他车企的合作吗?

  但软件要通用,这不是天然就有的,一定要有很好的软件算法架构、研发体系支撑才能做到。

  36氪汽车:你们现在是智驾供应商头部玩家,接单越来越多,怎么让效率最大化?

  36氪汽车:电池行业会管控上游供应链来优化成本,智驾行业会有类似做法吗?您对于供应链降本的思考是什么?

  比如毫米波雷达,一开始大家用5个,我们量产车可以做3个,2025年用1个也能做得很好。技术创新就是帮客户降本。

  软件算法的门槛可能更高一些,芯片相对容易。芯片其实相对成熟,难点在于周期长。考验有两点:第一,产品定位,做芯片快的话两三年,慢的话三四年,所以要预判两三年或三四年后的市场到底如何,如果产品定位错了,哪怕芯片没有一点技术问题,还是卖不出去。所以要对未来市场有精准判断和把握。

  第二是架构能力,芯片架构设定后,其实跟造车一样,都有成熟IP、成熟开发流程和验证、流片流程,都可以复用现有研发体系和供应链去做。但智驾软件所有东西都是新的。3.

  还是有差异化。我们跟华为更多是互相学习、共同提高的关系。我们很难进入华为的市场,华为也很难进入我们的市场,彼此在技术、产品上是良性竞赛,“争”的东西不多,“竞”的东西更多。

  两方面,一是跟着中国OEM出海,我们是唯一一家在全球做到城市NOA的自动驾驶公司。在日本、欧洲,我们的城市NOA都跑起来了,但还不是量产车。另外,我们跟一些国际客户,把欧洲几十个国家的自动驾驶准入标准全部都考完试了,已经拿到认证了。比如欧洲和日本客户的海外市场智驾,我们2026-2027年可以量产。

  坦率来说,现在需求还没起来。我的观察是,海外市场比中国市场晚个三年左右,稍微滞后,2024年中国高阶智驾的引爆年,2027年可能是海外市场的需求高点。

  从算法架构、数据架构都要考虑这件事,主要还是模型训练。在中国训练出来的foundation model(基础模型)怎么适应欧洲或海外市场,基础设施怎么建设。说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。我们发现,当中国的foundation model训练足够好的时候,哪怕没有额外适配,在中国能跑100分,在欧洲去或日本大概也能跑70-80分。

  我们后来分析,第一,大模型有比较强的泛化能力,第二中国的数据足够有挑战、足够丰富。在海外遇到的corner case,在中国大概率也能遇到。虽然不是100%一样,但有很高相似度。中国数据的丰富度、复杂度比北美高很多,好多客户都说是10倍挑战、10倍复杂度。按5倍复杂度来看,15万台车乘以5,有时候我们开玩笑说,我们goldern data(黄金数据)可能比特斯拉多。

  FSD入华是一件好事情,会把高阶智驾认知度打开。特斯拉FSD、华为和我们,会共同拉高智驾产品标准,实际上这是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。

  中国车企敲门要敲3年,国际车企敲门要敲5年以上。当时有个汽车行业师兄跟我说,国际车企是非常好的客户,但量产可能得10年。2017年是互联网创业热潮,一个产品从有想法到上市可能就几个月时间,汽车量产要5-10年,我们感觉非常不可思议。

  时间很长,面向量产的开发体系建设是从2020年开始。之前是一些POC(概念验证)项目,对供应商的研发体系考察和要求并不特别高。一旦他们把你当成量产伙伴去升博体育培养,对于整体软件开发体系流程要求很高,会不定期考察软件开发流程,跟传统零部件审厂一样。

  就是持续测试、发版。国际OEM非常严谨,做决策的流程很长。他们虽然有大老板,但他们更倾向于one voice(一个声音)决策,从上到下、从左到右,大家一致决策,而不是大老板“啪”拍板,底下人咣咣全部跟着干。他们的决策机制是,一个大集团里跟高阶智驾相关的几十个人,关键决策人可能有几个到十几个,要形成一致意见。这个时间周期比较长,每个人都会提出问题,有些问题需要回答,有些问题需要开发做验证,然后才能得到结论。所以one voice的形成时间,短的话几个月,长的线氪汽车:你们跟一些车企合作的是纯视觉智驾,未来高阶智驾还需要激光雷达吗?

  曹旭东:我们不把交付看成交付,而是带着发展主线的思路去做交付的升博体育。比如交付过程中,不是靠人而是靠一套流程和体系去交付。如果有问题,我们会识别体系和流程哪里需要优化,举一反三解决问题。

  就像2020年我们做数据驱动,行业很多人说根本不可能。但我们认为,问题能解决但是不太容易解决,需要构建一套体系去解决。

  曹旭东:不同阶段重心不一样。2021-2023年我们工作服背后印的是“三宝”(注:Momenta的三宝是指智驾量产工具,包括算法框架、算法适配器、量产开发套件),更多是聚焦车型量产。

  2025年我们要实现完全无人驾驶——Robotaxi(无人驾驶出租车)。我们跟行业不一样,会复用量产车传感器和域控去做Robotaxi,毛利是正的。我们不会烧钱扩规模去做demo,讲故事,我们希望在赚钱的情况下扩规模。

  36氪汽车:Robotaxi等于L4或者自动驾驶吗?会有人觉得Robotaxi难度比L4低,只要安全到达但可能超车或者选路表现不那么好,也可以接受。

  曹旭东:Waymo有可能跑通,因为谷歌足够有钱,一年利润是千亿美金级别,一台车成本按百万人民币来算,一万台车才100亿,就是十几亿美金。如果是10万台车,成本是100多亿美金,只占Waymo一年利润的百分之十几。

  曹旭东:已经在做了,量产时间是2026年下半年。难点不在于车硬件本身,还是安全。L3的安全性要求跟L4是一样的,我们对L3的要求是10万小时才一次出现事故,人大概是不到1万小时出现一次事故。车比人开车要安全10倍,还蛮挑战的。现在L2人车共驾情况下,我们可以做到比人安全6-7倍。

  36氪汽车:现在也有自动驾驶公司在搭建AI底座,衍生其他AI业务,Momenta会有类似想法吗?

  曹旭东:通用机器人可能是每个做AI的人的终极梦想。短期内我们不会做,我们做的线年的事情。

  如果自动驾驶认知智能、感知智能更强,那就变成了通用机器人。我认为,智能手机iPhone是1000米高巨浪,智能汽车机会也很大,但只是几百米高的巨浪,比iPhone更具颠覆性的机会是通用机器人。

  自动驾驶对安全性要求很高,通用机器人的通用性要求极其高。整体来说,我觉得自动驾驶和通用机器人的能力交集大于80%。

地址:平博pinnacle体育平台海南省海口市  电话:0898-08980898  手机:13988888888
Copyright © 2012-2024 平博pinnacle体育平台公司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|  ICP备案编号:粤ICP备88888888号